2013年5月30日 星期四

怎麼洗錢的?

看這則新聞有什麼異狀?


記得以前在追陳致中海外公司金錢流向時,因為有一筆大數目的錢在一地停留未超過六個月又被轉走,因此觸動 Egmont Group of Financial Intelligence Units (艾格蒙反洗錢組織) 的警報系統而被盯上。看看這個 Liberty Reserve 是怎麼做的。

根據外電的原文,Liberty Reserve 2006 年轉帳的金額超過 60 億美元,而轉帳的總筆數超過 5500 萬筆。平均每筆轉帳金額才一百美元出頭,金額小的不得了。因此運作了六年才被發現。

Liberty Reserve 的收費很平:每筆抽 1%。如果要讓使用者匿名,另收 75 cents。這個 "服務費" 讓用戶一定覺得很窩心;每筆轉帳平均收兩塊美金。對於來路不明的錢,這可以算入成本。對於 Liberty Reserve 來說,雖然是涓滴之水,但營運六年後,這至少是六千萬美金的收入。

我不暸解的是平均一筆 100 美元,一次轉帳收取 1%--也就是一塊美金,這樣的運作怎麼支付真正成本?如果你匯過外幣的話,一筆匯款,不論金額大小,要 35 USD。我的問題是,這家 Liberty Reserve 運作這麼有效率嗎?還是經營外幣存匯業務的銀行長期的暴利剝削我們?

數目兜不攏,是我常常看新聞覺得怪異的地方。




2013年5月27日 星期一

水泥之於溫室氣體

在溫室氣體的產生中,燃煤發電無疑是最大宗。美國的燃煤發電佔美國電力供應的一半,卻佔其溫室氣體產生的 80%

第二呢?在產業界。水泥生產佔全世界溫室氣體產生的 5%。中國的水泥消耗佔全世界的 40%,也就是說,單只是水泥消耗一項,中國就佔了全世界溫室氣體產生的約 2%,遑論其燃煤發電及其它。中國的人口佔全世界人口不到 20%,國土面積更遠低於此,但水泥消耗卻佔 40%,遠超過世界的人均當量。

溫室氣體的排放素有南北之爭,發展中國家的理由也有相當的正當性。但是到達了人均所得過 5,000 USD 的關卡,再以相同的論點來辯護,就會顯得有點失格。

中國的建築其實於九O年代後才大量興建。九O年代的北京印象,就是無處沒有建築工程,煙塵四起。以 30 年的平均壽命來看,未來的十餘年,如果中國政府再不採取有效措施,恐怕還會陷在這種拆拆建建的惡性循環之中。建築廢棄物的處理,也將成為另一種夢魘;而這種夢魘卻不像二氧化碳可以以鄰為壑,是要獨力承擔的。



2013年5月21日 星期二

台菲之爭:領海 (territorial waters) 與專屬經濟海域 (exclusive economic waters)


新聞中有事件發生時 VDR (Voyage Data Recorder;航行記錄器) [1] 仔細的經緯度:北緯 1950分到2010 分、東經12248分到12325 [2]。查看有經緯度的地圖,似乎是位於巴丹島的正下方 [3] 無疑的這一帶仍是台灣200海里 (1海里 = 1.852公里) 的經濟海域,但是以菲律賓宣稱的領海 [4] 來看,似乎也有落入菲律賓領海之中的可能;比例尺不夠大,無法斷言。惟列島國家的領海基線 (baseline) 的劃定,有許多的權宜選擇,以及一些排除或限制條款 [5],譬如不得阻斷他國的領海與經濟水域,或者陸地與海域面積的比例等。新聞發言的人是農委會漁業署署長,我相信他應該有足夠的知識與資源判定是否駛入菲律賓領海。這是經過仔細的調查後的公開發言,如果還有錯誤是不可原諒的失職。

如果菲律賓認定的領海與台灣的認定不一,這是將來談判的重點之一,這牽涉到主權。如果是重疊的經濟海域,則漁權如何劃分或合作,這是另外的一個議題。

菲律賓以一中原則拒絕向台灣道歉,似乎也預告著不想與台灣上談判桌。在這種狀況下,在台灣的經濟海域護漁並排除他國的非法經濟活動似乎是要先走過門的。

References:

2013年5月17日 星期五

台菲的衝突


這是我在 5 11 日臉書上的留言:「我們的 Wish list: 1. 對家屬的賠償、撫慰。2. 刑事責任的追究。3. 國家對國家的道歉。4. 前案的限時清理。5. 台菲之間的漁權、執法線的談判,以預防未來類似事件的發生。我認為現在先把客觀事實弄清楚比較重要,急著反應會砸鍋。上談判桌前總是要收集足夠的籌碼才能在談判桌上一翻兩瞪眼,獲取最大利益。像現在做的彈孔分析就是朝對的方向走。另外像事件發生的原因、地點、經過,漁船後續移動路徑等,都是在主張要求前先弄清楚的。這件事有我方的證人,先要將我們認為的事實弄清楚。

原先台灣政府的要求只是道歉、賠償、引渡懲兇,幾日後才加入台菲漁業談判。對於道歉,並沒有清楚的要求,以致於單只是道歉一事就引發後來一連串的爭議,事情無法在起頭就取得可以進入談判桌的氣氛。

現在的四點要求也沒有要求去清理前案。台菲之間的漁業糾紛由來已久,積案如山。即使不真能解決這些陳年積案,至少有兩個重要的好處:一是影響國際視聽。台灣方的要求一定會被國際媒體報導。加入此項要求,表示積案如山,廣大興號不是獨立的事件,菲律賓是慣犯 (recidivist)。負責任的媒體編輯說不定還會加一條歷來事件的新聞小百科註解。如此一來,曲直自明。二是為未來的談判增加談判縱深。談判總是給與取 (give and take),多了前案的籌碼,才可能在談判桌上取得最大利益。

寫這段短文時,本來想順便想寫文宣戰的。沒想到到 17 日前台灣真的無所作為,17 日後台灣才驚覺在國際間輿論已隱然處於劣勢。作戰從來都是「六軍未發、糧草先行」的,文宣更是如此。從最古的書籍《尚書》中,征伐之前必有文告,像《湯誓》、《牧誓》都是在行動前先聲稱、取得正當性,駱賓王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更是其中的翹楚。連美國要出兵伊拉克都要栽贓伊拉克有毀滅性武器。何況我方在理,政府不應該不懂的這個道理的。

在我來看該發佈的文宣資料至少應該包括廣大興號的影片、照片,彈孔、彈道分析,廣大興號的 GPS 航線圖、廣大興號的行船記錄影片、雙方船艦的基本資料如噸位、材質、航速、武裝等、雙方的追逐路線、我方的事件調查報告、雙方船艦接觸時的模擬動畫、歷來菲律賓官方與海盜扣押我船隻的記錄及贖金、被羈押漁民所受非人道待遇的英文專訪等。將這些多媒體資料配合新聞稿送到各大通訊社及媒體,並且在網路上利用此新媒體的特性主動張貼,如在 YouTube張貼,在 Wikipedia 上編新詞條、在 Google 搜尋上買廣告等。如果這些措施在幾天前公佈,我相信菲律賓官員、發言人在記者會時在陳述他們的觀點時,必然會受到先看過台灣所提供資料記者的交叉質詢,譬如說:「要一艘小艇失去動力需要環船掃射嗎?」謊話不會講的這麼流暢自若。這些資料的搜集、製作、提供所需經費比起軍演甚少,但是收效會比那些所費不貲的制裁措施大很多。

至於台灣目前的種種制裁措施,我認為不易見效;至少提出制裁措施的江揆也認為如此他呼籲要有持久戰的準備。即使大如美國,制裁措施也需要多國配合才會見效。制裁措施是七傷拳,殺敵一千、自傷八百。與最鄰近國家長期處於緊張關係也是不明智的舉動。

我認為比較有幫助的措施是回歸這個爭議的本質—漁權爭議。台灣立即實施二百海浬經濟區全面的護漁及取締非法捕魚。立即的實施會有立即的回應,因為台灣的二百海浬經濟區涵蓋至呂宋島中部,菲律賓的漁船除了在其十二海浬的領海內捕魚外,別無去處。當然這樣的舉動也預期會有磨擦,譬如海巡署與對方公務船、漁船的對抗。但以我們的設備以及背後監測的海軍艦艇,我相信我們可以妥善處理磨擦狀況。即使受到質詢,最糟糕也不過是在重疊海域執法,跟菲律賓目前所聲稱的一樣。這樣將焦點限縮在爭議主題,比較不會有其它衍生的問題,但是可以讓對方馬上走上談判桌。

2013年5月9日 星期四

台日漁業協議



台日漁業協議五月十日起要執行了。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1/7887390.shtml



台日漁業協議中最主要的成就除了本身的目的--解決台日漁權的爭端外外,最主要的意義是國際事務是可以先擱置大議題,解決日常的運作問題。

台日漁業協議中 (http://www.nownews.com/2013/04/11/91-2924768.htm) disclaimer 第四章:四、本協議之所有事項或為實施而採取之措施,均不得認為影響雙方具權限之主管機關有關海洋法諸問題之相關立場。正是此主權爭議的擱置的具體表現。有點像 business negotiation 中為溝通目的所使用中介文件中所加的印記「Without prejudice, subject to contract」,雙方均不得以此中介文件中的文字、訊息做為己方有利的主張。雖然此條款的合約文字不盡令人滿意,但是應該是雙方協商人員折衝後的最大公約數。從來合約難談的都不是主要利益部份,而是像風險管控、責任等無法具體量化的東西。

現在剛好與菲律賓發生衝突,再看看這一東海和平倡議的架構放在南海靈不靈?

2013年5月4日 星期六

通古斯大爆炸


1908 年的通古斯大爆炸雖然不是 6500 萬年前恐龍大滅絕等級的事件,但是其釋放出的能量為 13~ 130 Peta Joule (10 15 次方焦耳),而廣島原子彈的能量為 67 Tera Joule (10 12 次方焦耳)。通古斯大爆炸大概為廣島原爆威力的 1000 (這次終於有人正確計算了!或者認真去查 Wikipedia )

一般的說法是隕石在距地表上方 5~10 公里空爆 (airburst),但仍有其它競爭說法 [1],譬如小黑洞或反物質,所以隕石碎片的發現對於事件發生的原因確定很重要。

一般天文學告訴我們太陽系形成初期有比較多的機會發生與隕石、小行星的碰撞,大行星如木星的形成其引力對於太陽系其他行星形成屏蔽,是以在初期後,得以比較不受異物的衝擊。通古斯事件提醒我們生命以及現代文明的脆弱;就在一百年前,二千平方公里的樹林被夷為平地,而一百年的時間在地質或天文的尺度彷若昨日。


[1]:http://en.wikipedia.org/wiki/Tunguska_event

悖論


這是我從最近買的書中《悖論》 (ParadoxThe Nine Greatest Enigmas in Science, by Jim Al-Kahlilli,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81200


中摘錄並且改編的小遊戲,書中叫蒙提霍爾悖論 (Monte Hall Paradox)。蒙提霍爾是美國綜藝節目《Lets make a Deal》的主持人。他在節目中讓一個觀眾參與遊戲,遊戲的內容大致如此:他在桌上放的三個盒中之一放入一個獎金 (或獎品),我們就以一張九萬美金的支票為例子好了。他當然知道放在那個盒子之中,他先讓觀眾選取走其中一個盒子,然後在桌上剩下的兩個盒子之中開啟了一個空盒。接著他又讓觀眾有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
A.         保留原來的選擇。
B.         將原來選擇的盒子換桌上未開啟的盒子。
C.         將選取的盒子以四萬塊美金賣給他。
如果你是那個觀眾,你會怎麼決定最有利?

嚴格的來說,這個例子算不上悖論,這只是高中學的條件概率 (conditional probability)。真正的悖論是當你用你所知的甲知識推論,你會得到一種結果;從乙知識推論,你會得到另一種結果,而這兩種結果是相互衝突違背的,而你又相信你所據以推論的甲知識、乙知識是正確無誤的。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悖論?因為物理學家愛做白日夢。或者講正經點,愛做「思想實驗」(thought experiment) 。有些思想實驗的確很具有啟發性,譬如愛因斯坦以一有重力加速度的電梯與光線來說明光線在重力場中會被曲折。有些思想實驗在過程中遇到上述的挫折,我們稱之為悖論。

悖論當然有錯誤的存在。一個悖論的解決意味著一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知識必須被重新檢視,甚至被推翻,而這就是科學重大的進步。

這本書講了 9 個悖論:Zenos paradox (Achilles and the Tortoise) [1]Olbers paradox [2]Maxwells demon [3]barn-pole paradox (ladder paradox) [4]twin paradox [5]grandfather paradox [6]Laplace’s demon [7]Schrodinger’s cat [8] 以及Fermi’s paradox [9]。其中有許多悖論是久負盛名,像其中愛因斯坦的孿生子悖論。有些悖論更是已入文學,像量子力學大師薛丁格半死半活的貓在許多電影、小說都經常被提起。以前流行過的影集 CSI也會冷不防的提起,以炫耀其品味。

買這書是有些懷舊。書中第一個悖論 Zenos paradox正是大學修書報討論課所選擇的主題,畢竟對於運動和時間的本質是任何對知識有興趣人共同的課題;提起這個悖論的 Zeno of Elea (ca. 490–430 BC) 是第五世紀的哲學家,這也是為什麼博士的英文叫 Ph. D.Doctor of Philosophy,畢竟這些課題都是哲學家一直思索的對象。

悖論當然不只這九個,這些都是已經解決的,並且促進了上世紀物理學在天文、熱力學、相對論、量子力學等領域的發展。另外的悖論像 EPR paradox [10]—愛因斯坦和其合作伙伴所提出的悖論 1935年被提出後持續延燒,逐漸進展。從其中悖論的逐漸解決,我們對量子力學機率的本質有更深入的瞭解,而在產業上因為這些進展可能對量子計算機以及加解密 (我們每天用電話通訊、領錢、看付費電影等不知不覺用到的東西) 有重大助益。從悖論的存在我還學到一件事:越不懂的人越懂。像 9 個悖論之中 barn-pole paradoxtwin paradox grandfather paradox都和愛因斯坦有關。所以即使如不世出的天才,在理解、研究新課題,都是從挫折中取得進步。生而知之的只是本能,困而知之的才是知識的常態。

如果你閱讀至此連剛開始提的蒙提霍爾悖論都沒釐清,那麼你適合讀這一本書,心智該磨一磨除鏽了。這本書還有一個小好處,每章都是單獨的領域。如果看一章就乏了打住,那也可以受益一章。